在2014年上映的《闺蜜》成功吸引了不少观众,虽然评分不高,但它以过亿的票房成绩证明了女性题材电影的市场潜力。然而,随着续集《闺蜜2电影》的到来,我们不禁要问:这次的作品能否抓住观众的心?
票房与口碑:双双陷入低谷
从《闺蜜2电影》的首周末票房来看,它仅有不足5000万的成绩,还不及前作的零头。这令人担忧或许并不是偶然。豆瓣评分低至2.8分,显示出观众对这部续集的不满与失望。试想,很多影迷在期待已久的情况下走进电影院,却遇到了一部连男性观众和女性观众都无法满意的作品,这种失落感是相当明显的。
角色塑造:糟糕的“塑料姐妹花”
在这部电影中,陈意涵、薛凯琪及张钧甯这几位女演员本是观众熟悉且关注着的面孔,但她们在片中的角色似乎并未得到合适的挖掘。影片中的剧情设定大量倚赖了姐妹之间的互撕与狗血情节,让观看经过充满了尴尬——好像影片不断提醒观众,“请记得无论兄弟们在看的是一部女性题材的电影。”面对这样的角色塑造,观众很难对此产生共鸣,反而难免联想到自身的诚实友情,甚至可能让“友情的小船”说翻就翻。
剧情与价格观:低级的笑料与老套的设定
不可否认,《闺蜜2电影》在情节设定上显得颇为随意。以“单挑越南黑帮”为主题的内容,本应充满刺激与悬念,但实际却是女主角们在酒精与误解中显得无比轻浮。尤其是当剧情试图通过一些关于酒吧与派对的桥段制造笑料时,观众非但没有爆笑,反而感受到一种对女性角色的贬低与物化。
同样,影片的叙事模式——误解、危机、和解,显得极其陈旧,仿佛观众回到了早期的青春片时代,却又跟不上现代观众的需求与期待。这种低级趣味显然无法吸引到有独立思索能力的观众,难怪它连吸引人气都力不从心。
反思:这个行业对女性角色的误解
实际上,电影应反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。《闺蜜2电影》的编剧与导演,似乎对女性角色的塑造,只停留在表面,缺乏深刻的领会与同情。我们想看到那些强大、自信、不被社会期待定义的女性形象,而不是简单的“姐妹情”与始终如一的情感纠葛。
在现代社会中,女性的角色早已不再是围绕男人生活的附属品,反而应是一种立体的、丰富的个体。而这种能力被忽视,甚至嘲讽,无疑让人心寒。
小编归纳一下:或许,真正的选择是“不看”
《闺蜜2电影》虽然在商业上有所期待,但面对观众的反馈,对于影迷和寻找杰出内容的女性观众而言,或许选择不看更为明智。在这部影片中,我们不仅感受到了一种失望,也让我们思索,这样的作品是否应继续存在于我们的荧幕上。在纷繁复杂的娱乐市场中,我们期待更多更诚实、更深刻的女性故事,而不仅仅是这类低迷的“小妞”电影。希望下一次,我们的期待不会再落空。